Employee Experience Awards 2025 Singapore
文字很重要:如何在職場上使用共融語言

文字很重要:如何在職場上使用共融語言

READ IN ENGLISH

許多職場慣常用語不再符合現時的共融標準,例如許多商務信函仍以「Dear Sir」作開首,洗手間仍然只有兩個符號,電郵仍默認以「hi guys」作開首。企業該如何改善職場用語?在這篇專題報導中,Arina Sofiah訪問幾位人力資源領袖並發現:

  • Twitter致力鼓勵團隊參與培訓以了解文字的重要;
  • Skyworks Solutions強調要多加注意員工的個人情況;以及
  • 令人意想不到要注意的日常用語。

如欲閱讀全文,只需透過以下鏈接建立帳戶,首五篇文章免費!感謝您對我們的新聞編採室的支持 :)


雖然多元共融的概念可能早已在社會上出現,但直至近年才得到較多企業的支持和重視。工作世界迅速走向全球化,現時越來越多人可接觸到新的文化、傳統、思維模式和環境。

隨著勞動力日益多元化,企業需要改變舊有常規,因時制宜,其中最簡單但最易被忽視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共融語言。

文字很重要。溝通是令每個人感到受重視、認可和尊重,同時在團隊和組織間培養歸屬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許多職場慣常用語不再符合現時的共融標準,例如許多商務信函仍以「Dear Sir」作開首,洗手間仍然只有兩個符號,電郵仍默認以「hi guys」作開首。企業該如何在2022年及往後改善職場用語?本篇專題報導訪問幾位人力資源領袖並尋找答案。


案例研究:保持性別中立,培養心理安全感

karenlim quote

Skyworks Solutions亞太區人力資源主管Karen Lim強調,同理心對打造高效而充實的員工體驗很重要。

問:根據您作為人力資源領袖的經驗,您認為在工作上使用共融語言對員工或組織有何影響?使用共融語言為何如此重要?

答:我認為共融的領導方式十分重要,尤其對於一家國際企業的經營者來說。無論面對何等職級的員工,領袖和人事經理均須以包容的方式進行溝通,注意對各級員工的日常用語,這一點非常重要。

談到共融語言,可以分享一個非常簡單的經驗。當我們跟與會者或自己團隊打招呼時,可以用「大家好」、「各位好」之類的詞句。

謹記不要使用與特定性別相關的詞彙,重點是確保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安全感,讓員工可以安心暢所欲言並與上司和領袖進行互動,這有助提升其日常工作效率和成就感,從而建立一個更敬業的工作環境,並營造無縫的員工體驗。

問:貴公司在全球的業務如此廣泛和多元化,您如何調整做法以尊重每個市場的文化?

答:在日常工作和各種互動中保持同理心非常重要。Skyworks的員工包括操作員、技術人員和工程師,我亦要與亞洲各地的領袖合作,但每位員工的情況各異,對話時要留意。例如與操作員對話時,我會格外小心談及其個人工作和家庭情況,因為他們的家人和至親往往不是在新加坡與他們同住。

關鍵在於從日常工作中了解員工的個人情況並多加注意。

領袖必須懂得體諒,因為並非所有員工都能在安頓的環境下工作。我經常提醒自己反思:「員工現時的情況如何?」,即使對方是非常資深的領袖。我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與我對話的員工一定有30分鐘時間與我聊天,所以我會非常尊重別人的時間。

問:遙距辦公對保持共融有影響嗎?

答: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基本上沒有,可能是由於我每天工作的方式。例如我剛加入Skyworks時,作為新任人力資源主管,我想向日後將會合作的同事和員工作自我介紹。視像通話對我來說是很平常的事,即使對方關閉相機我也沒所謂,我們只需在開始時花數秒了解對方的習慣。我總會給予他們選擇,並經常提醒自己要互相尊重。

過去18至20個月我們以這種方式運作,某程度上所有人都對Zoom或Teams感到厭倦,大家都明白所有人正努力對抗全球疫症。

因此,無論是與人面對面見面,或者是否透過視像會面,我認為都沒有問題。我經常與團隊開玩笑說:「你們全都準備好開啟鏡頭了嗎?」我通常會給他們一些熱身時間,但當然是要進行有意義的活動才這樣做。

不過,我認為保持聯繫很重要。例如,團隊頗習慣我舉行會議的方式。只需加添一點樂趣,令事情變得輕鬆一點。

同時亦要尊重每個人的情況,因為有些同事家中可能有小孩吵鬧,或要照顧年邁的祖父母,未必方便進行視像通話。

有時真的會令人非常不知所措,我也不期望員工每次都開啟視像通話。


案例研究:為員工營造共融文化,讓他們在工作中展現真我

preet grewal quote

Twitter日本及亞太地區共融多元(I&D)主管Preet Grewal分享如何致力提高意識和共融。

問:採用或缺乏共融語言對員工有何影響?整體對企業又有何影響?

答:文字很重要,有意識地採用共融語言的目的,在於避免將任何人排除在外。同事間的細微相處互動可體現包容;當企業建立起共融文化,員工便可在工作中展現真我。因此,使用共融語言對建立令每個人都感到受歡迎和包容的環境至關重要。

Twitter正致力成為全球最共融和多元化的科技企業,我們使用共融語言的一些例子包括:

  • 演講時使用共融語言作介紹:在會議、演講或研討會開始時,演講者會介紹自己的姓名、稱呼、以及方便盲人或視障人士使用的視覺識別描述。
  • 共融語言使用準則:我們於2020年開始摒棄非共融語言,例如「黑名單」和「健全性測試」。
  • 規範代名詞使用:我們經常強調規範代名詞使用的重要。不恰當地使用代名詞不僅會錯誤地稱呼對方,還會造成排斥感、考慮不周和不尊重對方的身份。

問:請分享一些共融語言警號 — 如何識別問題?領袖該如何處理這類情況?

答:例如經常以「笑話」作掩飾、但明顯帶有貶義和傷害性的誹謗詞語,也有一些較隱晦地排斥各種社群的常用詞語和詞彙。

以「guys」一詞為例,看似無傷大雅,但可能會強化無意識性別偏見。應使用「everyone」或「team」等共融語言。

其他詞語如「tone deaf」或「lame」往往用來形容未達標的事物,可能會使殘疾歧視恆常化。同樣地,稱沒有殘疾的人為「正常」,是暗示有殘疾的人「不正常」。

領袖遇到這類情況時應挺身而出,指出所使用的語言帶有偏頗,並提供較恰當的替代選擇。培養共融環境並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重要的是朝著正確的方向步步邁進。

問:領袖如何將共融語言融入日常生活,以營造更友善/鼓舞人心的工作環境?

答:領袖可加深對共融語言的了解,並鼓勵團隊參加培訓。以Twitter為例,我們提供有關文字的重要和代名詞應用的培訓。他們亦應在工作場所以外練習使用共融語言,例如在外部活動演說或與外部合作夥伴會面時。

除有意識地使用共融語言外,亦要謹記建立共融工作環境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要令更多人參與其中,領袖需培養問責和令人有安全感的文化,讓員工能夠進行健康的對話。

問:請分享您對一些可能存在的誤解的想法 — 例如何謂共融,或者如何達至共融。

答:關於共融的最常見誤解之一,是認為它是一項人力資源職能。其實無論是人事政策、產品政策還是外部社區聯繫,公司的一切都應從共融多元(I&D)的角度來進行審視。只有融入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實現共融,因此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以建立這種文化。

另一常見錯誤是將多元與共融劃上等號。多元是對事實的陳述,在於是否擁有一支包括各類社群代表的員工團隊。而包容是一個動詞,需要採取行動和問責,例如制定政策以實現共融。

最後,共融往往意味著正視不快的感受,並給予空間進行艱難的對話。例如,創造機會或空間讓一直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分享感受,或者在一個沒有批判的空間讓人可以互相了解。

問:共融語言對您個人有何影響?

答:我15歲時舉家移居加拿大,親身感受語言如何將我們明確標籤為「移民家庭」。從稱讚我英語水平的善意評論,到在以白人為主的學校被稱為「褐色女孩」,語言不斷提醒我是一位「外人」。

但同樣地,我不會說自己在使用共融語言方面做得很完美,我仍在不斷學習,以免無意間沿用壓迫語言。

我首先承認,我仍要時刻警惕自己不要用「Hi guys」來打招呼。

我們都有在童年時期養成的習慣和觀念,如果想加強共融和盟友文化,無論在職場還是整體社會,都要慎選溝通方式和語言。


總結和重點

共融語言正擴展至職場以外的世界,例如板球運動界更積極採用中性語言,以較中性的「batter」來取代傳統用語「batsman」。順應這一變化,所有評論員和球員現時都使用新詞語,是一個細微但高效的轉變。

世界和溝通模式正不斷演變。要打造更有效率和意義的員工體驗,領袖必須積極灌輸更共融的文化。

Pinsent Masons亞太區Brook Graham主管Justine Cooper指出,多元與共融經常並列使用,但值得花點時間思考兩者的含義。

「多元是指我們有眾多不同之處,包括可見的性別、膚色和年齡等,以及不可見的思維方式和個人信仰等,無數的差異結合起來使每個人變得獨一無二。共融在於建立一個重視和積極接納這些差異的環境,使每個人均感到獲重視、尊重和聆聽。」

「許多企業善意看待差異,甚或致力增聘代表比例不足的社群。各行各業仍存在代表比例不足的問題,這絕對需要正視,同時亦要考慮如何吸引和留住多元人才,以及如何營造一個讓每個人都可茁壯成長和盡展所長的工作環境,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共融文化。」

此外,從受訪者Grewal身上學到注意用詞是一個簡單的起步,「sanity check」或「lame」等詞語看似無傷大雅,但可能會造成傷害。可能沒想到的簡單改變,例如進行演講時使用共融語言打招呼,也可促進共融工作文化。她提醒,潛移默化未必能夠瞬間形成完全共融的文化,重要的是朝著正確的方向步步邁進。

同樣地,Lim強調同理心和互相理解是共融的基礎。領袖應時刻提醒自己,與員工互動時應反思和考慮員工的情況,她深信這樣會令員工感到被認可和重視,從而建立一個更緊密聯繫和敬業的工作場所。

主圖片來源/123RF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Follow us on Telegram and on Instagram @humanresourcesonline for all the latest HR and manpower news from around the region!

Free newsletter

Get the daily lowdown on Asia's top Human Resources stories.

We break down the big and messy topics of the day so you're updated on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Asi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 for free.

subscribe now open in new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