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FEP Hero 2024 Nov Dec
工作週歷史:專訪克蘭菲爾德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講師Mengyi Xu博士

工作週歷史:專訪克蘭菲爾德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講師Mengyi Xu博士

READ IN ENGLISH

從在家工作在18世紀中葉是一種普遍現象,到因宗教原因將工作日減至五天,克蘭菲爾德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講師Mengyi Xu博士與Arina Sofiah分享工作週的演變。

大家知道嗎?18世紀中葉的手工業者一般是在家工作的,他們在自己家的廚房或臥室縫製衣服、造鞋或火柴盒。事實上,直至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中葉至1830年代左右)後,英國等地的工人才開始在工廠工作。

因此Mengyi Xu博士表示,在家工作並非一個新概念,而更有趣的是,傳統的工作週並不是五天,而是六天!

到底我們是如何從工廠出現前的在家工作模式、發展到今天的常規五天工作週、混合工作模式、甚至開始探索全面轉為四天工作週?Xu博士與我們分享箇中的演變。

工廠上班模式出現時,星期日被定為工人的假期,這主要是出於宗教原因。因此六天工作週在當時很普遍,直到20世紀初。

轉眼經年,新英格蘭的一家棉紡廠成為美國首家發起五天工作週的工廠,原因有二。

Xu博士解釋指第一個原因是生產力。 「工廠老闆發現,工人在星期日放假之後,星期一上班時顯得沒精打采,缺乏工作動力,而且希望獲得更多休假。隨後來自人際關係學校等的研究顯示,給予工人休息和休假可提高他們的生產力。科技進步亦令人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所需工作,因此一些工廠工人決定將星期六定為休息日或假期。」

第二是出於宗教原因。Xu博士表示:「由於猶太工人在星期六要守安息日,星期六放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支持,而其他行業亦逐漸引入五天工作週。」

至於反應如何,Xu博士肯定,每次變革剛開始時無疑都會遇到阻力,這次也不例外。減少工作日和工作時間意味著工人的工資減少,因此有些工人不同意這個做法。另一方面,當時的人沒有太多消費和娛樂,因此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工作和賺錢,以滿足他們的經濟需求。

這種僵持局面一直維持到許多行業和工廠普遍實行五天工作週。Xu博士特別提到傳奇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Henry Ford),他在1926年開始讓員工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並規定每週工作40小時,讓員工可運用休息時間購買消費品,並與家人共享天倫。Xu博士指這些活動令現金不斷流轉,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美國在1920至1930年代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失業,因此1932年正式實行五天工作週對填補失業造成的重大損失尤為重要。

而一些遭受二戰之苦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直到1990年代才制定五天工作制。Xu博士以中國為例,中國於1994年宣布實行五天工作週,以紓緩城市地區的交通、為大量失業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以及讓員工有更多休息時間。

經歷種種發展來到今天,工作規範將繼續演變。那麼四天工作週會否成為更多國家/僱主採取的做法?

對此不抱期望的Xu博士承認這需要時間,「甚至乎是不可能」。

她解釋:「過去五年關於工時規定的爭論不斷。」她接著分享「偽裝」四天工作週的例子,員工要在四天工作日工作滿40小時,她指出:「四天工作週不是將工作時間表壓縮,而是要減少工時,即從五天工作40小時減至四天工作32小時。」

儘管如此,Xu博士注意到有些公司和國家正試行這一做法,並為僱主和僱員帶來正面的成果。其中一個例子是冰島,多達2,500名冰島員工參與為期約五年的「四天工作週」實驗,員工工時縮短但獲得同樣工資,各方面的幸福感指數亦見改善,包括感知到的壓力和倦怠、以至健康和工作與生活平衡。

實行四天工作週所需條件

Xu博士表示,實行四天工作週需要職場「徹底改變」。「企業需分析當前的組織架構、能力、文化、績效機制、獎勵制度是否合適,需要進行全面的變革,並堅定落實執行。」

她補充說:「四天工作週不僅是改變一種做法,而是需要改變組織架構。」

但Xu博士提醒,四天工作週並非「解決職場問題的靈丹妙藥」。

「如果職場已充斥有毒文化,員工紛紛離職、工作投入度低、不滿情緒高,那麼實行四天工作週並非一個解決方案。」

「減少工時不能真正淨化工作環境,最重要是了解員工想要什麼。員工是否願意從五天轉為四天工作制而不會覺得對事業有負面影響?有意見指即使僱主提供這樣的福利來吸引和留住員工,員工也不樂意接受。」

她指原因在於「非常強烈的職場理想員工形象」,許多員工認為工作時間越長越努力,得到的回報便越多,例如更好的職業發展、升職加薪等。「即使工時減少,並表現出對工作的熱誠和奉獻,但職場上仍有許多競爭,有些員工會更努力、工作更長時間以爭取更多回報,這種組織文化中的『理想員工』形象使實行四天工作制更困難。」

整體而言,考慮到這一變革背後的複雜性,Xu博士認為短期內不可能實行四天工作制。但從長遠來看,只要制定正式的規則,加上建立以人為本的文化體制,就有可能實行。也就是說,能否實行將取決於行業、部門和業務性質,例如醫院、機場或其他服務部門,客戶期望每星期7天、每天24小時得到服務,因此實行四天工作制這種安排尤其困難

在滿足工作需求與縮短工時之間取得平衡

如何在滿足工作需求與縮短工時之間取得平衡,是困擾許多人的問題。Xu博士強調,採取更全面完善的做法有助僱主和僱員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她引用19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tzberg)提出的一個信念:如想員工為您做好工作,就要為他們提供好的工作。這個信念經常獲管理機構引用並適用於當前情況。「即使在縮短工作週之前,良好的工作設計也非常重要。企業應採取員工友好的方式來應對這個轉變,例如僱主可採取靈活做法,讓員工自行選擇一星期的休息時間,員工可按自己的個人需求選擇星期一、星期二或任何一日放假。」

或者可選定相同的休息日,以確保員工在四天上班日內完成大部分工作。總括而言,實施任何新工時安排前諮詢員工很重要,Xu博士鼓勵僱主在進行必要分析前就變革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亦要致力培養挑戰「理想員工」形象的職場文化,確保員工在週末以外能夠安心休息一天,不必擔心他們的事業會受到負面影響。

目前盛行一種工作環境,稱為「R-O-W-E(Result Oriented Work Environment)」,即結果主導工作環境,員工毋需在意自己的工時長短和工作時間,只需按成品和結果來評估工作績效。Xu博士建議,如果可行且合適,僱主可考慮為員工建立這種環境,將結果與獎勵制度掛鉤,令員工保持對工作的投入和動力。

最重要的是,沒有領袖,任何組織變革都無法向前推進,而部門經理擔當著重要的角色。這些持份者應接受培訓,使其具備能力和同理心。他們不僅要具備情商和必要的軟技能,亦要在調整工作量和安排工作時間時考慮員工的發展和個人需求。

工作週的未來發展會是怎樣?

展望未來,考慮到這些因素,Xu博士認為四天工作制會是一個可行且值得期待的選項。尤其科技的進步將使企業能夠如常運作,同時為員工提供有意義的職業生涯和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Xu博士解釋:「人手工夫和繁重工作已由人工智能或機器人代勞,有些人擔心會失業,這是可以理解的。大眾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並且會有新的職位出現,不過距離這樣的發展仍有一段時間。」

許多亞洲地區的工作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強調對工作的奉獻和刻苦耐勞的道德觀念。雖然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期望和禪宗主義的推崇與日俱增,尤其是Z世代,但Xu博士認為根深蒂固的觀念使亞洲難以改變傳統的工作文化。「中國盛行的『內卷』現象就像一場激烈的競賽,這個現象將持續一段時間。即使四天工作制成為正式規範,但我擔心其成效和效益。」

Xu博士指出,許多亞洲僱員在週末期間仍然工作,無法充分享受整個週末。她列舉中國常見的「9-9-6」工作模式,員工從早上9時工作至晚上9時,每週工作6天,總共工作72個小時。因此,據Xu博士在中國進行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研究發現,即使是工作五天休息兩天,員工也無法享受週末。她擔心四天工作制最終會否變成一種象徵主義,員工仍堅持工作爭取表現,以獲得更好的獎勵和薪酬。

為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Xu博士分享其生活中的一件軼事。她有兩位擔任行政總裁的朋友,兩人均參與英國從2月展開的四天工作週試點計劃,她聽到他們對這個做法的相反論點。實行四天工作週後,其中一位行政總裁心裡感到很不安,因為他們無法確定員工在四天工作日期間有否盡力工作。每星期有工作未完成,他會覺得他們原本可在星期五完成。由於正處於過渡階段,他們仍對每週工作40小時和可承擔的工作量抱有很高期望。由於他們無法衡量首數月實行四天工作週的短期成效,他覺得不太安心。這凸顯僱主與僱員之間的信任很重要。

另一方面,另一位行政總裁特別喜歡四天工作週。他看到員工休息三天後,上班時更快樂、更有效率和精神。根據帕金森定理(Parkinson’s Law):「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充為止」,第二位行政總裁指出,四天工作的做法與它背道而馳。

Xu博士分享的兩方面論點真實地反映出對四天工作制的不同意見,有些人贊成,但許多人抱有猶豫。


本文節錄首載於《Human Resources Online》東南亞區第1季度電子雜誌。按此瀏覽電子雜誌,閱讀豐富的專題文章,以及來自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美國等地領袖的專訪!

hrsg q1 2022 ofc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Follow us on Telegram and on Instagram @humanresourcesonline for all the latest HR and manpower news from around the region!

Free newsletter

Get the daily lowdown on Asia's top Human Resources stories.

We break down the big and messy topics of the day so you're updated on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Asi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 for free.

subscribe now open in new window